-
再辯債務:“已經透支”還是“仍存缺口”?
中國必須依賴美國的消費,才能保住產能,否則再好的超級工廠都得關門。但是美國反過來,必須利用中國的產能才保住債務。所以,如果沒有中國的資產,美國發出的債務全是垃圾,市場上只有錢沒有商品了。[全文]
-
我們真正需要考慮的,是經濟處于通脹還是通縮?
沒有支撐信用的抵押,不會生成貸款,也就沒有了消費的工具——貨幣。市場上的錢因為家庭部門買房,銀行才把這筆錢貸款出來,創造出本來不存在的貨幣。[全文]
-
美國芯片封鎖不斷升級,中國可從專利和人才入手
此次中美科技戰正好爆發在大量華人集聚的高科技領域。任正非就注意到“卡芯片脖子的其實不是美國人,是我們中國人!”這為中國技術引進提供了重大機會。[全文]
-
地方債要不要救?怎么救?
中國房地產泡沫不可持續這一點沒錯,但美國的國債和股票市場也同樣掙扎在泡沫破裂的邊緣?!皣鴤脫Q地債”雖然不能帶來真實的財富增加,但只要中國的債務不突然滅失,中國的經濟就還有翻盤的希望。[全文]
-
債務是2023年中國經濟重啟的關鍵
在需求萎縮周期,加強供給側反而不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過剩更加嚴重。中國的產業鏈、實體經濟在中國經濟中遠比以金融為核心的虛擬經濟重要,但反過來也意味著實體經濟不是中國的短板。中國經濟真正的短板是債務端,這是由全球化里中國所扮演的角色所決定的。[全文]
-
中國房市和美國股市,為何成為中美博弈的關鍵戰場?
現代國家之間的競爭,最終決定勝負的是資本市場。美國的股票市場很明顯是世界上最有力的資本市場,中國的房市卻由于我們沒有財產稅,是好過美國房市的資本屬性,因此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在中美競爭中,結果就取決于中國的房市和美國的股市之間的競爭。[全文]
-
全球化背景下的資產負債表危機
資產負債表兩端相等意味著虛擬與實體必須共生。打擊虛擬經濟,最終也保護不了實體經濟。當前的中國經濟問題表現在實體經濟,原因卻出在虛擬經濟。兩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而是互為表里的共生關系。[全文]
-
靠賣地不可持續,未來中國城市面臨一場大洗牌
未來40年,中國將轉向真正的土地財政,土地財政是什么?就是居民收入要成為稅收,未來我們要把前一個階段過去40年修的這些路、橋、學校、醫院等,通通都要轉變成為城市的現金流收入。[全文]
-
“土地財政”如何升級并退出?
不動產成為劃分“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主要分水嶺:有房者,資產隨價格上升,自動分享社會財富;無房者,貨幣積累因房價上升而縮水。房價上升越快,兩者的財富差距就越大。[全文]
-
“土地財政”之功:確?!昂推结绕稹背蔀橹袊J降膬戎眠x項
中國之所以能“和平崛起”,原因恰恰離不開“土地財政”這種融資模式,這使得中國不必借由外部征服,就可以獲得原始資本積累所必需的“初始信用”。[全文]
-
“這居然是我說的?!”
一個朋友發來文章《專家建議:想要拉動消費,就要給年輕人免費發房子》,我好奇地打開公號鏈接,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個專家居然是“廈大教授趙燕菁”……[全文]
-
集體養老機制與個體生育選擇
延長繳納養老金年齡,等價于抵消生育率下降導致的養老金缺口,同時也涉及財富的公平分配。假設兩個人按照相同的標準繳交養老金,你不會認為一個繳交40年的人和一個繳交30年的人,退休后領取一樣的養老金是公平的吧。[全文]
-
在十字路口的房地產
中國房地產從一開始就是金融——賣地、賣房是融資,買地、買房是投資。盡管政策制定者的一種目的是通過房地產市場解決“住”的問題,但這個目標從來沒有被實現過。[全文]
-
危機為何發生在烏克蘭,而不是臺海?
我們可以判斷,如果特朗普執政,那么中國與美國的矛盾是頭號問題,但如果拜登上臺,頭號問題一定是歐洲和美國的矛盾。所以,危機沒有發生在臺海,而在此時發生在俄烏是有其道理的。[全文]
-
住房雙軌制:市場歸市場,保障歸保障
商品房的本質就是“炒”,所以不能用來解決“住”的問題?!白 钡膯栴}只能靠政策性保障房。保障房不能成為福利,而是要和“納稅”結合在一起,只要納稅,就應當享受當地公共服務,包括學校。[全文]
-
貨幣是俄烏戰爭的第二戰場?
中國的經濟體量無論多大,都是美元區的一部分。而歐元區看上去都是美國的盟友,但美國非常清楚,歐元才是最大的威脅。一旦發現歐元有可能趁美元之危取而代之,美國立刻就會調轉槍口,將打壓歐元作為戰略的優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