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萬不要低估城中村,沒有它就沒有今天中國制造業的地位
作為一個城市,一定要把第一代農民工當做自己的資源?,F在大家開始搶人口,不要光搶博士、搶院士,還要搶這些農民工。雖然他們這代人可能需要財政支持提供一點公共服務,但他們的下一代人就是這個城市增長的動力,所有的消費都得靠他們支持。[全文]
-
房地產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轉變,政策如何跟進?
原來以解決剛需為核心的政策,要讓位給升級、改善型需求,要讓有錢人把錢花出去,盡快完成市場出清;原來交給市場的剛需,則要全部移交給保障住房,要將原來只對困難群體的“重點保障”變為全覆蓋式的“全面保障”……[全文]
-
城中村是不是保障房?我的看法是……
近期中央連續出臺了關于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文件,使原本不受關注的城中村改造成為房地產新政的核心。而我們要理解本輪房地產新政中的城中村改造政策就必須立足于“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這一核心論斷上。[全文]
-
備受推崇的“海綿城市”,適合中國城市防洪防澇嗎?
我在長期的實踐經歷中得出的經驗,這些方案和標準很難應對中國“短歷時、強降雨”氣候的特征。果不其然,很多按照這樣標準建設的“海綿城市”剛完工沒多久,就被“超標”但并不罕見強降雨所擊穿。[全文]
-
遏制經濟衰退,要馬上救活房地產?
只有房地產、股市、國債、匯市同時發力,才能協助地方政府、企業和家庭快修復資產負債表,整個社會融資的能力才有望快速恢復,從而遏制資產負債表的衰退和經濟增速的下滑。一旦資本市場恢復,政府就可以逐步退出,收回救市的成本。同時要鼓勵企業投資,逆市投資。[全文]
-
反對土地財政的聲音占優勢,但我依然堅持到底
很多人不同意我的意見,我也知道。有的人認為地方政府明知道無法償還,還拼命借債,如果最后由中央政府替你兜底,這會造成道德風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一的想法是沒錯的,但在宏觀上,這樣做就有很大的問題。[全文]
-
房地產是中國在全球資本競爭中的一手好牌,不能打爛了
過去20余年,中國經濟史詩般的增長,主要歸功于房地產市場帶來的資本。一旦房地產行業出現問題,對中國經濟的沖擊也會遠超任何其他國家。鑒于房地產稅對中國核心資本市場的影響巨大,攸關全局,它的出臺也就需要特別慎重。[全文]
-
“中國經濟日本化”?我們應該吸取的教訓是……
“泡沫競爭”是場“膽小鬼博弈”,一旦陷入博弈,就必須參與到底。我們從日本泡沫經濟中學到的經驗是,泡沫并不可怕,關鍵是怎樣利用泡沫。正確的做法不應是自殘式地捅破泡沫,而是要把高泡沫帶來的廉價資本投入到正確的產業方向。[全文]
-
再辯債務:“已經透支”還是“仍存缺口”?
中國必須依賴美國的消費,才能保住產能,否則再好的超級工廠都得關門。但是美國反過來,必須利用中國的產能才保住債務。所以,如果沒有中國的資產,美國發出的債務全是垃圾,市場上只有錢沒有商品了。[全文]
-
我們真正需要考慮的,是經濟處于通脹還是通縮?
沒有支撐信用的抵押,不會生成貸款,也就沒有了消費的工具——貨幣。市場上的錢因為家庭部門買房,銀行才把這筆錢貸款出來,創造出本來不存在的貨幣。[全文]
-
美國芯片封鎖不斷升級,中國可從專利和人才入手
此次中美科技戰正好爆發在大量華人集聚的高科技領域。任正非就注意到“卡芯片脖子的其實不是美國人,是我們中國人!”這為中國技術引進提供了重大機會。[全文]
-
地方債要不要救?怎么救?
中國房地產泡沫不可持續這一點沒錯,但美國的國債和股票市場也同樣掙扎在泡沫破裂的邊緣?!皣鴤脫Q地債”雖然不能帶來真實的財富增加,但只要中國的債務不突然滅失,中國的經濟就還有翻盤的希望。[全文]
-
債務是2023年中國經濟重啟的關鍵
在需求萎縮周期,加強供給側反而不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過剩更加嚴重。中國的產業鏈、實體經濟在中國經濟中遠比以金融為核心的虛擬經濟重要,但反過來也意味著實體經濟不是中國的短板。中國經濟真正的短板是債務端,這是由全球化里中國所扮演的角色所決定的。[全文]
-
中國房市和美國股市,為何成為中美博弈的關鍵戰場?
現代國家之間的競爭,最終決定勝負的是資本市場。美國的股票市場很明顯是世界上最有力的資本市場,中國的房市卻由于我們沒有財產稅,是好過美國房市的資本屬性,因此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在中美競爭中,結果就取決于中國的房市和美國的股市之間的競爭。[全文]
-
全球化背景下的資產負債表危機
資產負債表兩端相等意味著虛擬與實體必須共生。打擊虛擬經濟,最終也保護不了實體經濟。當前的中國經濟問題表現在實體經濟,原因卻出在虛擬經濟。兩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而是互為表里的共生關系。[全文]
-
靠賣地不可持續,未來中國城市面臨一場大洗牌
未來40年,中國將轉向真正的土地財政,土地財政是什么?就是居民收入要成為稅收,未來我們要把前一個階段過去40年修的這些路、橋、學校、醫院等,通通都要轉變成為城市的現金流收入。[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