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英九返鄉,對沖了一場“大兩岸”的政治危機?
中東若走向和平,俄烏沖突也走向停戰,美國所能操弄的下一個戰爭爆點將只剩臺灣,也就是說,世界處處鴿聲,臺灣反將成為離和平最遠的地方,在此危機時刻,臺灣誰能搭建兩岸和平的橋梁呢?會是馬英九嗎?[全文]
-
中國大陸的“和平締造者”人設,對臺灣意味著什么?
其實美國新保守主義的好戰本性,是加速兩岸談判的重要力量。兩岸統一事業,不能沒有“美國失策”。[全文]
-
這件事上,中印是平行線上的戰友
不是引發事件的政策全無問題,而是BBC偏好將讀者視線引導至偏離問題核心最遠、最極端的方向,蓄意引發族群沖突的同時,還滿足了自己的圣母欲。[全文]
-
998833,韓國產業的咒語
這串數字是韓國產業結構“頭重腳輕”的密碼,即99%企業是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提供了88%的就業崗位,但其生產力卻僅為大型企業的33%。[全文]
-
“被逼還手”,大概是今年臺海局勢的主基調
愈來愈多臺灣的觀察者認為,展望未來的臺海局勢,“逼統”才是實況,不過,到底誰逼誰,很值得琢磨。采取被動反制只能抵消對手攻勢,主動創造“被逼還手”的環境,既能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并求借力使力,反制的同時還能向前推進。[全文]
-
為什么說“窮臺”不是好主意?
窮臺之后,爛攤子還得要自己處理,這里所謂的“爛攤子”,并不止于統一后的重建,還要算上另一筆帳,即統一前臺灣將經貿完全轉移到其他國家以求生存的成本。[全文]
-
2022年的臺灣,又被耍了
今年的佩洛西事件是臺海問題的歷史轉折點,美方跨越紅線,大陸將計就計,并獲得豐碩成果,抹平海峽中線,導彈飛越臺灣上空,直接戳破“抗中保臺”的欺騙性,證明揭露真相比溫言軟語有用得多。[全文]
-
米爾斯海默為何建議將臺灣納入美國“核保護傘”之下?
美國核保護傘在臺灣問題上是禁區中的禁區,光是搞外交辭令試探可能性,就屬于“臺灣有事”,是突破所有底線的挑釁。若到了這個地步,中俄商量一下,在阿拉斯加附近部署核武,反操作“臺灣有事,就是阿拉斯加有事”,就看誰事大。[全文]
-
美國只是把臺積電當寵物,還不讓它吃飽
以政府補貼作為飼料,美國養英特爾是養小孩,養臺積電是養寵物,差別就在于美國不會考慮臺積電的未來,因此飼料是不是足夠,端視他什么時候需要你,而臺積電甚至在一開始就沒被喂飽,還得自己想辦法找飼料填飽肚皮。[全文]
-
大陸“硬的更硬”,才使臺灣綠營“軟的更軟”
如果只按照“傷害臺灣人民情感”的邏輯決定對臺政策,臺灣人民反而永遠看不到真相,見不到棺材,對統一是阻力,而非助力。[全文]
-
澳大利亞總理一句話,炸開了什么?
在反華與唱衰中國經濟的表象下,各國自救的主要浮木還是中國。越來越多的國家想在中美對抗的中場休息期,重新調整自己的位置——離臺灣問題遠一點。[全文]
-
臺北故宮是誰的故宮?
臺北故宮現任院長吳密察在“臺獨”史觀教科書、“反課綱”微調和太陽花運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前任院長陳其南致力于推動“故宮臺灣化”。他們對“中國的故宮”毫無民族情感,并大力倡導所謂“本土化”、“多元化”與反民族主義,導致發展不清與管理不當。[全文]
-
中期選舉后,美國對外會更強硬?
跛腳的拜登,會讓世界各國感覺美國變得更難相處,喜怒無?!,F在其他國家都無法確定與美國簽署任何協議,是否能有延續性,未來這種不信任的情緒只會擴大。 [全文]
-
臺韓半導體業,凜冬將至
韓國再怎么說也是主權國家,政府企業同舟一命,不至于被掏空,但臺灣不是,加上當局還專注于出讓自主性給美國,整個行業被刨根的風險愈來愈高,逼得臺積電屢屢公開強調“離開了臺灣,就不是臺積電”。[全文]
-
圍繞臺灣問題,美國“宮斗”再起
美國打“臺獨牌”,等于將“崛起半途中”的東南亞國家進一步推離美國隊,也陷日韓于更尷尬的境地,致使反華節奏失控,打亂一整盤棋?!杜_灣政策法》旨在威懾中國大陸,但已先威懾了白宮,這是一個促戰的法案,并是立法者強行綁架美國外交政策的惡劣案例。[全文]
-
要統一,不能只看經濟層面
中國的輿論場近年頻頻唱衰美國,美國的輿論場至少有一半也在唱衰美國,以致此論已深入人心。只是,正確的理解有時會造成與意愿相反的效果……所以請注意這個命題:如果美國竟然復興了,統一的對策是什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