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被曝事先知道烏克蘭計劃炸毀北溪管道
-
李澤西歡迎一切建議和意見 lizexi@guancha.cn
最后更新: 2023-06-07 11:11:34【文/觀察者網 李澤西】
據《華盛頓郵報》當地時間6日報道,美國早在2022年6月就從歐洲盟友獲悉,烏克蘭有炸毀北溪管道的計劃,這比北溪管道2022年9月26日被炸毀要足足提前三個月。這進一步標志西方不再認為俄羅斯是“幕后黑手”,不過“烏克蘭炸毀北溪”的說法也遭到一定質疑,甚至被批評為“旨在洗清美國的嫌疑”。
《華盛頓郵報》報道截圖
據報道,一個歐洲國家的情報局獲悉,烏克蘭軍隊計劃派遣一小隊潛水員秘密襲擊北溪管道,這一小分隊直接向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瓦列里·扎盧日內(Валер?й Залужний)報道。2022年6月,這一情報局將撰寫的報告分享給美國中情局(CIA),后者雖然質疑情報真實性,認為信源“不夠可靠”,但仍在同月將報告內容分享給德國等歐洲國家。
報告稱,6名烏克蘭特種作戰部隊人員計劃用假證件租船,再用潛水設備下潛至北溪管道,將其炸毀。鑒于潛水的深度,他們除了攜帶氧氣瓶,還攜帶了深度下潛所需的氦氣。
據報告,烏克蘭本計劃在2022年6月5日與17日之間開展的“波羅的海22號”(BALTOPS 22)北約夏季演習后炸毀北溪,但計劃因“不明原因”被暫時擱置。報告稱,這一計劃由扎盧日內全權負責的原因是為了避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知情,這樣澤連斯基就可以“合理地否認”烏克蘭參與此事。
當地時間9月28日,根據瑞典海岸警衛隊公布畫面,“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泄漏處的氣泡上升到波羅的海表面,形成直徑超過1公里的“氣泡圈”。圖自澎湃影像
《華盛頓郵報》稱,這一機密報告是“五角大樓泄密事件”中泄露的一個文件,不過沒有在網絡上廣為傳播,《華盛頓郵報》稱自己是從泄密者杰克·特謝拉(Jack Teixeira)線上的朋友獲取這一報告。這一泄密事件被美國軍方認為是“五眼聯盟的噩夢”,可能破壞美國與其盟友的情報分享。
據《華盛頓郵報》,“多國”官員確認報告內容的真實性,認為烏方或因發現西方國家知情而臨時調整了方案,包括計劃日期。應“官方請求”,《華盛頓郵報》未透露撰寫報告的國家名稱,以及某些內容細節,以“保護信源和情報收集活動”。
美國官方拒絕置評,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戰略溝通協調員約翰·柯比(John Kirby)6日表示美國政府不會就“泄密文件內容”置評,就北溪管道被炸事件將“等待三國調查結果”。
2022年9月,烏克蘭官員和一些西方媒體第一時間指控俄羅斯炸毀北溪,但俄方立刻質疑,自己為何要損害自己的經濟利益,反指向美國總統拜登曾稱會“終結”北溪2號管道的說法。不過,北溪周圍的德國、瑞典與丹麥三國除了認為可能是“蓄意破壞”,未作過多猜測,各自開展了調查,但拒絕俄羅斯提出的聯合調查提議。
在調查期間,今年2月8日,美國資深調查記者、普利策獎得主赫什在其個人網站發布調查報道,指“北溪”天然氣管道系由美國和挪威軍方在拜登的授意下策劃炸毀,但西方政府和媒體卻對此保持“詭異的沉默”。
英國《泰晤士報》制作的北溪事件示意圖
這篇長達5000多字的重磅報道,詳盡敘述了美國國安部門策劃九個多月、拜登親自下令、美國海軍實施、挪威軍方配合,最終炸毀“北溪”天然氣管道的整個過程。對此,美國白宮和挪威外交部第一時間矢口否認,丹麥首相府、國防部和司法部則表示“無可奉告”,美國的主流媒體也基本對赫什的爆料“視而不見”。
赫什稱美國和挪威利用“波羅的海22號”(BALTOPS 22)北約夏季演習的機遇布設了爆炸裝置?!度A盛頓郵報》則稱烏克蘭“原計劃”緊隨此后炸毀北溪。
3月7日,《紐約時報》和多家德媒相繼報道稱調查線索“指向烏克蘭或親烏團體”。據德媒報道,德國調查人員認為,一個五男一女的六人小組2022年9月6日乘坐由“烏克蘭人實際控制的企業”租借到的游艇將炸藥運到爆破地點,包括一名船長、兩名潛水人員、兩名潛水助理及一名女醫生。不過,這六人皆使用專業偽造護照,真正國籍不明。他們還隨身攜帶了氧氣與氦氣瓶。這與《華盛頓郵報》報道的烏方原計劃基本吻合。
德媒稱炸毀北溪所使用的“仙女座”號游艇(圖源:《華盛頓郵報》)
《紐約時報》報道則稱,新情報表明炸毀管道的是一個“親烏克蘭團體”。消息人士稱,破壞者極有可能是烏克蘭人或俄羅斯人,或是兩者結合的組合,“沒有美國人或英國人參與”,同時稱“沒有證據表明包括澤連斯基在內的烏克蘭政府人士或俄羅斯政府參與了行動”。
對于相關說法,烏克蘭政府和軍方情報官員當時否認參與此次襲擊,也不知道是誰發動了襲擊。烏克蘭總統辦公室顧問波多利亞克當時發布推特稱,“烏克蘭與波羅的海的事故無關”,并補充說,他沒有關于親烏克蘭的“破壞組織”的信息。
同時,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也在社交媒體“Telegram”上做出回應,表示“西方媒體被這樣的消息所轟炸,針對北溪管道的恐怖襲擊調查有了另一個版本:A—不是俄羅斯;B—(親)烏克蘭團體”。她接著表示,這些信息都是那些不想在法律領域進行調查,想千方百計轉移公眾對事實注意力的人發布的,卷入該事件的西方政權不應該“泄密”,而是應該回應俄方的官方要求,至少應該考慮赫什的新聞調查材料,而不是用“匿名惡作劇”取而代之。
赫什3月批評《紐約時報》報道“沒指出信源”。赫什4月初再度發文表示,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德國聯邦情報局把這一“故事”植入美國和德國媒體,意在轉移視線,洗清美國的嫌疑。他認為,根據德國媒體所述,用這么小的“仙女座”號游艇來完成如此艱巨的任務“過于荒謬”。
5月22日,德國《時代》周報進一步報道稱,調查人員在涉嫌炸毀北溪的船只上發現炸藥痕跡,參與行動的6人中有一人可能是烏克蘭公民。該男子一名親屬在電話中向記者表示,他目前仍在軍中服役,但稱該男子去年秋天,即爆炸案籌備期間,一直沒有離開過烏克蘭。
嫌疑男子照片(圖源:德國“每日新聞”)
無論如何,據《華爾街日報》3月報道,美歐的調查人員愈發察覺,俄羅斯和親俄分子都不是這次破壞行動的幕后黑手?!度A盛頓郵報》4月報道稱,據一名歐洲高級外交官,“不要談論北溪事件”如今已成為北約和歐盟會議的不成文規矩。此人認為,事到如今,即使確定烏克蘭與北溪事件有關,西方國家也不太可能停止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減少反俄政策或改變在俄烏沖突中的策略。西方外交官員和領導人認為,深入挖掘“令人不安的真相”沒有任何好處,他們不愿考慮“盟友”牽涉其中的可能性。
就《華盛頓郵報》6日的報道,烏克蘭尚未回應多家媒體提出的置評請求。俄羅斯也尚未置評,不過就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被毀事件,扎哈羅娃及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瓦西里·涅邊賈(Василий Небензя)6日相繼批評西方“立刻假設俄羅斯是元兇,與北溪事件如出一轍”。
據《紐約時報》5日報道,美國政府在2022年一直擔心俄羅斯的潛在反擊措施,因此多次試圖阻止烏克蘭擴大戰局,尤其反對其襲擊俄羅斯本土,但近期越來越不擔心俄方的潛在回應,不斷擴大軍備輸送力度,就烏克蘭近日參與的對俄本土襲擊“完全無所謂”,有五角大樓官員稱“戰爭就是如此”。
《紐約時報》認為,這是因為美國高層愈發認為“俄羅斯不僅是戰略輸家,也將是軍事輸家”,但同時“相對于戰局升級,美國更擔心俄羅斯取勝的可能性”,且認為美國去年“高估了俄羅斯進一步擴大戰局以反擊的可能性”。而多名俄羅斯官員等人近日則批評俄官方對“烏克蘭與西方的沖突升級挑釁行為”沒有采取有效的實質性反制措施,導致烏克蘭與西方“愈發肆無忌憚”。
標簽 北溪- 責任編輯: 李澤西 
-
“禁飛令”下,印度航空一赴美航班突發故障迫降俄羅斯
2023-06-07 10:57 俄羅斯之聲 -
布林肯訪沙遭中東媒體“潑冷水”:再見美國,你好中國
2023-06-07 10:46 美國一夢 -
多家美媒密集放風:布林肯將在未來幾周內訪華
2023-06-07 10:35 中美關系 -
美對華政策“兩頭挨批”,他叫屈:我們其實很努力
2023-06-07 09:42 中美關系 -
世行上調中國2023年經濟增速預期至5.6%
2023-06-07 09:17 -
美方表態:“不確定”誰炸的
2023-06-07 08:55 俄羅斯之聲 -
我駐英使館:所謂“海外警察站”是徹頭徹尾政治謊言
2023-06-07 08:22 不列顛 -
紹伊古:已挫敗烏軍3日內多次反攻 殲敵3700余人
2023-06-07 08:19 烏克蘭之殤 -
洪都拉斯總統卡斯特羅將于6月9日至14日訪華
2023-06-07 08:09 -
親歷第20屆“香會”,600位代表最關心什么?
2023-06-07 07:40 -
伊朗駐沙特大使館重新開館
2023-06-07 07:28 -
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被毀致一城市被淹,安理會緊急開會
2023-06-07 07:09 烏克蘭之殤 -
華春瑩靈魂反問:若這事發生在美國,主人會怎么做?
2023-06-06 23:01 中美關系 -
美媒已經開始害怕了:這樣的AI假信息恐淹沒明年大選
2023-06-06 22:55 美國政治 -
“與中國‘脫鉤’不可行,將付出巨大經濟代價”
2023-06-06 22:26 -
普京聽取匯報,俄方稱水壩遭烏克蘭蓄意破壞
2023-06-06 22:10 俄羅斯之聲 -
他也放風:“期待”有機會與中方同行交談
2023-06-06 21:31 -
如何看待中國申請加入CPTPP?馬來西亞部長直截了當:歡迎
2023-06-06 20:24 -
“中方傳達強烈訊息,鼓勵外資回歸或擴大規?!?/a>
2023-06-06 20:09 -
武契奇無奈:我還能咋辦?不生產不賣了?
2023-06-06 19:13
相關推薦 -
-
“生日快樂,中國!”華春瑩連發11組對比照片 評論 77“在全球南方,幾乎每個人都認為有替代西方的選項” 評論 157最后3小時,美國會通過權宜支出法案 評論 324慶祝新中國74周年華誕,超30萬人齊聚天安門觀升旗 評論 126對華表態后,她當面遭批:這是在玩火 評論 253最新聞 Hot
-
英國將首次向烏部署軍隊?蘇納克急為新防長滅火
-
又一個北約國家,立場要反轉了?
-
“生日快樂,中國!”華春瑩連發11組對比照片
-
投票關鍵時刻警鈴炸響,“我尋思這是門呢…”
-
“在全球南方,幾乎每個人都認為有替代西方的選項”
-
拜登回應政府“續命45天”:拿不出錢也得援烏
-
歐盟能做,中國做不得?
-
最后3小時,美國會通過權宜支出法案
-
他贏得大選,承諾減少對印度依賴
-
慶祝新中國74周年華誕,超30萬人齊聚天安門觀升旗
-
“美國想組團抗中,印度和越南沒興趣”
-
近5年最火黃金周!“本地人先把景區讓給外地游客吧”
-
特魯多“自作多情”?美方聲明完全沒提
-
國會開支僵局難破,白宮通知員工做好“關門”準備
-
幫派暴力升級,瑞典政府求助軍隊
-
泰國警察總署副署長疑牽涉網賭被查,每月自掏腰包用于警隊開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