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幾百年來的戰略,就是不斷給自己制造敵人?
正是美國的規模生產,導致了美國的經濟外交一定是擴張主義,而且一定是貪得無厭,不會適可而止的。[全文]
-
上世紀90年代,西方為何突然將目光從俄羅斯轉向中國?
在俄國,西方金融大鱷把蘇聯軍事工業給催垮,但發橫財的是當地的和原來政府官員有密切關系的金融寡頭,然后把真正重要的資源,比如石油、天然氣、礦山都變成私有化,把賺來的錢轉到西方。俄國寡頭成為英美及中亞國家最大的黑手黨,連美國情報系統都很難對付。[全文]
-
為什么我更推崇林毅夫,而不是張維迎?
中國今天要有當年凱恩斯和哈耶克對話的水平,我認為大家應該聽一下史正富和林毅夫和溫鐵軍他們的對話,那才能有類似的風格,但是張維迎和許成鋼還要好好的補一點歷史課程。[全文]
-
能源價格暴漲,一句“非理性”就完了?
中國是產煤大國,但是始終沒有理順煤電水等公共服務產品的價格,體制根源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九龍治水,各自為政,缺乏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環保部門的政績指標缺乏彈性和漸進規劃,地方政府的民生指標不考慮企業的成本和利潤機制。[全文]
-
今年的諾貝爾科學獎和經濟學獎,與和平獎的標準正好相反
這一觀察,有助于我們解決我在北京大學和幾個老朋友的爭論,以及中國民間輿論對諾貝爾獎的不實際的期望。西方不可能給中國主管扶貧的官員或經濟學家發獎。也不會給任何國家賺了大錢的企業家或組織發諾貝爾科學獎。[全文]
-
中國科研要培養創新人才,不能用“人海戰術”?
德國招研究生,根本不會像中國和美國一樣進行統考,看成績,批量生產,需要你個別申請。招研究生也不是像我們中國的學生找老師,老師久仰久仰,我要跟你做,德國的老師是問你自己想做什么。[全文]
-
戳破西方“市場經濟”神話后,中國要建自己的“高水平”標準
新自由主義政策用減稅的政治口號大幅度降低政府的財政能力,用不斷發動外戰的方法來捍衛美元的金融霸權,必然導致虛擬經濟擠出實體經濟,擴大國內貧富差距和國際的地區差距,不斷產生國際金融危機和地緣沖突,最后拖垮美國經濟。 [全文]
-
為什么我在美國批評美國?回答真誠發問的朋友
我在奧斯汀留美的老同學問我:為什么你批評美國,不同時批評中國?我的回答是,我一直在批評中國,但是這些朋友們立場不同,聽不出來。[全文]
-
從“錢學森之問”到“饒毅之爭”
科技部這份調查通報的爭議,本質上是回到了一個更基礎的命題“錢學森之問”;中國有的是人才,但缺少有效識別科學人才的制度??茖W體制不是所有權,而是誰來分配資源,誰來識別人才。鼓勵競爭和試錯,比單靠道德打假,更能鼓勵創新和人才的識別和生長。[全文]
-
拜登的1.9萬億美元未必能撐到夏天,但對人民幣的影響……
如果美國刺激經濟靠對外發債,轉嫁危機,同時能保持零利率或負利率,刺激買車買房,則美元可能繼續貶值,刺激大量投機資本到中國和東亞市場尋求出路。這可能刺激中國的通脹和房地產泡沫。[全文]
-
美國要打金融戰,咱就從戰爭學習戰爭
我問那些金融界大佬,金融的本質是什么?他們說美國有一句行話,叫銀行家永遠愿意借錢給不需要錢的人。銀行家的本質就是嫌貧愛富,然后你跟我說做金融就能全民富裕,開什么玩笑?[全文]
-
不要幻想中國拿著一堆“白條”,還能養活全世界人口
如果你要跟美國的農業標準接軌,就可能面臨跟美國一樣的問題。中國現在的農業文明只能跟歐洲、日本接軌,甚至跟以色列接軌,但是不能跟美國接軌。 [全文]
-
贏過美國這個棋手,才能徹底解開香港亂局
中國這時不需忙著開放股票市場,而是應擴大中國的國債市場,以中國基建——如高鐵、電網——的收益為依據,給美國的主權基金、退休基金、養老基金發長期國債。只要他們的退休金將來綁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戰車上,美國還跟中國打什么金融戰、貿易戰?[全文]
-
我為什么說,中國月入2000元比美國月入3000刀幸福
只講名義收入,不講實際生活成本,是西方經濟學和西方媒體矮化中國社會的主要武器;但是強調“中國威脅”時又夸大中國對西方的競爭力。[全文]
-
類似匯豐銀行構陷華為的事情,將來會越來越多
中國在進行外交時可以想辦法讓他們之間相互制衡。目前看來,中國政府似是要等到最后關頭,才可能采取這些嚴厲措施;可如今不采取,美國這般長臂管轄就會繼續為所欲為下去。[全文]
-
就這樣的水平,美國還好意思向全世界推銷民主?
我跟美國朋友說,21世紀了,了解人民真正關心什么,沒那么復雜,找幾個靠譜的民調機構做民調,還可以依靠各種大數據,把華盛頓那些游說集團全廢掉,美國民主的質量可以成倍提高,現在這個水準太低了。蓋洛普公司做美國國會的支持度民調,過去五年沒有超過20%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