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不那么重要:中國的直接人口紅利在30年間每年僅帶來0.5%的額外人均GDP增長率,與9.1%的人均GDP增長率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如果人口紅利有限,老齡化的負面影響也不會太大。但是到了大眾傳媒,人口紅利在過去的作用,以及老齡化可能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都被數倍地夸大了。
閱讀
-
經濟學界及媒體輿論對中國經濟走向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分歧。有一批學者,他們對當前中國經濟的判斷,與流行的看法有所不同,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很有名望的著名經濟學家。觀察者網力邀9位經濟學家探討中國經濟當前最有分歧的六大問題。這些經濟學家分別是張軍、林毅夫、朱天、余永定、陳平、姚洋、屈宏斌等……
閱讀
-
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近些年來急劇下滑,從最高位2007年的14%降到今年第二季度的7%。這樣的下降在相當程度上也許是正常的,或者說是周期性的,但總不免讓人擔心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前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優勢還在嗎?如果在,究竟在哪里呢?
閱讀
-
市場化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中國為什么比其他國家增長更快的原因。中國的威權體制、市場干預和混合經濟同樣不是中國增長更快的原因,更不是中國增長的必要條件。究竟什么推動了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閱讀
-
中國經濟調結構怎么調,主流說法之一就是要提高消費率,減少投資和出口的GDP占比。朱天教授再次賜稿觀察者網:通過大量數據比較,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不會因為其消費率低而增長緩慢,更可能是相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率與投資率有很強的正相關性。三駕馬車中只有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引擎,消費和出口都不是。
閱讀
-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否有創新能力關鍵是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有沒有在縮小。朱天賜稿觀察者網,文中他通過定量的全球比較分析發現,無論什么指標,中國的創新水平和能力與發達國家的距離都在快速拉近。
閱讀
-
1988年世界銀行定義的高收入經濟體有41個,而2013年則達到76個,也就是說有35個國家跨過“中等收入”水平成了高收入國家。所以按世界銀行的絕對收入標準來看,顯然說不上有什么中等收入陷阱。
閱讀
-
中國的GDP總量有可能被低估,而GDP增長率卻很可能被高估。原因一是通貨膨脹率被低估了,二是改革開放初期的GDP可能被低估了,因為那時候中國還沒有GDP的概念。
閱讀
-
從地方省份統計數據來看,近一半省份2012年的資本形成率超過了60%,不可思議。諷刺的是,大多數經濟學家從來對中國官方統計數據的真實性抱有質疑,可面對這些不可思議的投資率數據,他們卻保持緘默。
閱讀
-
一直以來,中國消費投資比例失衡、內需不足的論調廣泛流傳,但這其實是出于對經濟學理論的誤解以及對失真的統計數字的盲信。不少人擔心中國投資過度導致結構性的產能過剩。在經濟周期的低谷,這是正常的現象,也并不足以證明存在結構性問題。過去20年里,我們幾乎年年都聽說產能過剩的問題,但是中國經濟恰恰在這20年里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騰飛。
閱讀
-
中國消費率太低的流行觀點,是基于錯誤的理論和對官方統計數據的膚淺理解之上。如果說中國60%的消費率太低,那么在過去的20年里它從來都是這么低。有什么理由認為中國的低消費現在就成了問題呢?經濟持續增長的引擎是投資,如果消費需求就能推動經濟長期增長的話,那么這個世界上就沒有窮國了!
閱讀
-
評論(1)
|
2012-09-07 10:21:27
中國的消費在國民經濟核算中被大大低估了。根據我們的估計,實際的消費率要比賓大的數據起碼還要高出5—10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中國的消費率應該達到甚至超過60%。首先,中國的國民經濟核算對住房消費大大低估了。以2009年為例,中國居住消費(除房租和虛擬租金外,還包括水電燃氣費等)只占GDP的6%,占居民消費支出的17%,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2%。對于城鎮居民來說,居住消費只是交通和通信消費的1.5倍。除了住房消費被低估,在中國很多本來應該屬于居民個人消費的支出被算到了公司賬上,變成了企業的經營成本或者資本支出。主要的例子包括汽車,因為很多人公車私用,所以本來應該算作居民消費支出的汽車消費卻變成了企業的資本支出,也即投資。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