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人民幣劍指美元、第三方支付?有些誤解需要澄清
媒體,特別是外媒,對這個問題的有些討論會引起某些誤解。我剛才說了,其實過去的幾年時間,我們對這些基本概念都做了很多討論,但是并不是說大家都取得了一致認識,或者是不見得大家都對這個問題有深刻的了解。[全文]
-
博鰲現場| 如果不用還中國債務,就能更好地應對疫情?
西方有一些國家特別是一些陰謀論比較盛行的地方,把“一帶一路”項目都歸結為自上而下的政府“預謀的”,又覺得既然都是政府性機構,當然應該給優惠,怎么價格有時候也不夠便宜。同時既然你是政府的錢,現在發展中國家需要債務重組,需要減債,那你們就應該減。[全文]
-
中國向國際承諾碳排放目標,國內碳市場該如何建?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項工作面臨著一系列重大的挑戰,其中的一個首要挑戰是需要有實現碳目標的更加清晰化、透明化的總量指標體系。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可以讓各方對碳目標有清醒的認知,同時也能為諸多相關工作提供可度量、可計算、可考核的任務。[全文]
-
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略高于GDP增速很正常
這是因為我國處于市場化轉軌時期,資產市場迅速發展,貨幣化進程加快,一些產品從計劃經濟下的直接實物分配轉變為貨幣化交易,其中土地、房產等的貨幣化更為突出。2013年,我國GDP增長目標定為7.5%, M2預期增長目標定為13%左右。[全文]
-
宏觀調控:吃藥肯定有副作用
央行行長周小川過去兩天分別在不同場合,就貨幣政策、金融改革等核心問題進行闡釋,并回應質疑。有聲音認為央行加劇了危機。周小川說:“任何一種調控都不可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也要服從于系統特性的描述,可能有過沖,有超調,也會有震蕩?!倍鴱膶嶋H效果看,中國安然度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央行調控功不可沒。[全文]
-
周小川:走出危機僵局需要新的激勵機制
外部債務存在很多道德風險問題。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就已經出現這些問題,比如一些東南亞國家過度依賴外債,且存在貨幣錯配等問題。從國際角度看,發生過很多次債務危機,比如拉丁美洲危機。將債務主要限于國內市場是否是一種可行的方式?第一,技術上過去難以做到的,當今的IT能力已可辦到,這也包括歐元區。第二,如國內儲蓄率不能滿足,則國內家庭和私人部門會向國外借,外國銀行就會要求提供一定的抵押品,亦可通過該國銀行要求本國居民或私人部門提供抵押品。這樣本國居民需要自己花錢或用資產抵押來借錢購買本國國債,那么就會產生一種激勵機制去限制政府債務過度增長。[全文]
-
人民幣國際化最終靠市場選擇
人民幣能否國際化最終還是靠市場的選擇,"應該說,我們并沒有刻意為之,央行也不愿意給外面一個印象,好像我們有一個專門的謀劃、策略來推動本幣國際化。我們可以說的是,人民幣有這個潛力,將來可能成為國際上比較被接受的貨幣之一。"他并指出,當前要做好兩方面的事:一是過去政策上有很多管制,比如有的法規規定某種交易只能用"硬通貨"而不準用人民幣,要把這類不必要的管制先清理掉,用什么貨幣來交易、結算可以由市場參與者自己選擇。 [全文]
-
溫州改革“減少管制允許試錯”
周小川直言,溫州金融改革是自下而上,且允許試錯的。此外,周小川還表示,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的要點和重點在于“減少管制、支持創新、鼓勵民營、服務基層、支持實體經濟、配套協調、安全穩定”。[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