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行業,不能數字化轉型就要掉隊
在數字化時代,我們對于行業、市場的監管方式,不可能一成不變。過去對傳統行業的監管已經有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理論、政策,但數字經濟的邏輯和傳統經濟不同,從“贏者通吃”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全文]
-
消費投資哪個重要?這有個“一石幾鳥”的方案
中長期增長一定是靠投資、靠創新,而不是簡單靠消費。但經濟循環的動態平衡一定要通過收入分配政策、通過政府這個“看得見的手”的調節,來使收入分配所形成的消費能力與供給能力相匹配。原理很簡單,但大家爭得天昏地暗,非要強調哪一個很重要,實際上動態平衡是關鍵。[全文]
-
美激進加息暴露體系缺陷,人民幣國際化有新機遇
去年,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是以金融市場和跨境資本流動的金融沖擊為主,今年除了金融沖擊以外,還有可能因為美聯儲緊縮帶來美國經濟放緩甚至衰退,從而導致中國外需減弱。金融加實體經濟的雙重沖擊會給我們帶來比較大的挑戰。[全文]
-
提振消費,如何讓老百姓掙到錢敢花錢
目前擴大消費的瓶頸在于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不足,可支配收入或者即期購買力水平較低。換句話說就是,低收入群體的消費率高,高收入群體的消費率低。因此,實現低收入群體的消費反彈才能真正提高我國的消費。[全文]
-
不被“卡脖子”,中國必須打造自己的產業鏈
這一次西方發明了“萎脹”這個詞語,意味著未來的形勢可能很嚴峻,造成的影響可能會超過上次的十多年“滯脹”。[全文]
-
賈康談財政加力提效及地方債、房地產稅
地方政府希望出政績,不能說不好,但僅局限于政績的考慮,不惜以隱性債這種非規范方式來籌集風險資金,就會重演“潛規則”強制替代“明規則”的“悲劇”。[全文]
-
全球貿易縮水,我們不能光想著搶份額
我們是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今后這些貿易伙伴可能越來越多會和我們有貿易逆差:我們買他們的東西,跟他們分享我們市場奶酪。并且,我們給他們分享的市場份額要大于我們從他們那里拿走的訂單或者說蛋糕。[全文]
-
錯過了“鐵公基”、房地產的,抓緊往這兒看
很多不了解“三農”的人往往一上來就問“農業有什么搞頭”。當然沒搞頭,誰讓你搞農業了,我說的是鄉村振興,誰跟你說農業是投資領域?不能再用舊觀念來看待新形勢,否則就會吃虧。所以,說清楚了,現在要投的第三資產池,可不是勸你投農業,不能理解錯了。[全文]
-
2023年中國房地產怎么走?
疫情陰影正在淡去,全國兩會隨著初春回暖的節奏向我們走來,觀察者網推出“經濟學家建言2023中國經濟”系列視頻訪談,邀請十余位著名經濟學家,從房地產、數字經濟、穩投資、促消費等諸多領域前瞻并建言2023年中國經濟。[全文]
-
15輪才投出佩洛西“接班人”,共和黨在撕什么?
當前的怪相,可以理解為傳統政治的退化,或者說是權力生成機制的退化。從長遠看,現行的兩黨制將愈發難以維系。放眼未來一二十年,民主黨內的‘進步派’與正統自由派,共和黨內的新保派、福音派、茶黨等勢力,都有可能重組為更多的政黨。[全文]
-
疫情壓制即將過去,明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值得期待
我們應如何看待11月份經濟數據的波動?接下來,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將如何發力?擴大內需的關鍵是什么,我們面臨著哪些機遇和挑戰?[全文]
-
阿拉伯國家“向東看”,西方緊張啥?
中國并不是要和美國爭奪中東地區主導權,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在中東發揮建設性作用。盡管如此,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仍引起了美國的不安,美國挑動地區國家、為中國和中東國家發展關系制造麻煩的苗頭正在上升。[全文]
-
中國軍方有約,北京香山論壇見!
國際社會了解中國軍隊大多是從“硬實力”方面,比如訓練演習場面、在臺海南海執勤、閱兵時的武器裝備等等,展現出解放軍的雄壯、威武、堅毅。北京香山論壇更多是中國軍隊“軟實力”的載體,也是世界了解中國軍隊的一個窗口。[全文]
-
中美關系艱難時刻,中國人民這位老朋友站出來了
在當下中美關系困難時期,像格林伯格先生這樣的人的作用非常獨特。首先他要有勇氣站出來,還要在中美關系上有遠見,能提出自己的設想和看法,還需要有影響力和渠道,至少要讓決策者了解他們的想法。[全文]
-
美國把機會讓給中國?“亞太地區不是誰的后花園”
隨著拜登政府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美國開始把自身價值觀和地緣政治博弈的冷戰思維強加于區域合作的框架之上。這表明,美國在亞太地區事務上將完全以地緣戰略作為出發點,以自身利益為重,而不是從亞太地區或者大局出發。[全文]
-
共和黨本來能贏下參院的,結果快被特朗普作沒了
特朗普的送出的“大禮”是他在幾個關鍵搖擺州“欽定”的候選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