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行業,不能數字化轉型就要掉隊
在數字化時代,我們對于行業、市場的監管方式,不可能一成不變。過去對傳統行業的監管已經有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理論、政策,但數字經濟的邏輯和傳統經濟不同,從“贏者通吃”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全文]
-
為什么今年增長目標設在5%左右?
可能基于政治上的考慮,今年不必設定較高的增長目標。一方面,新一屆政府要平穩銜接,穩字當頭;另一方面,可能考慮到國際經濟的動蕩,不確定性比較大,不能低估今年的困難,要給新政府留有一定的政策余地。[全文]
-
如何降低中國家庭的高儲蓄動機?
為顯著減輕中國家庭在育兒、教育、醫療和養老等方面的支出壓力,中國應該考慮大幅度提高國家負擔的比重,并盡快設計和推出更多以家庭為目標的福利項目。[全文]
-
中國底層的經濟活力與韌性,是任何外力都無法打斷的
中國這些年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外圍挑戰和發達國家的技術鉗制,政府治理內部經濟秩序和消除內部金融風險的決心在市場也頗受爭議,但經濟并未如悲觀者預料的那樣停歇。那些擾動市場預期的政策和事件并沒有真正阻止底層的創業沖動和新公司的誕生步伐。[全文]
-
中國經濟承壓時,為何總是呼吁基建刺激?
對當前的發展階段而言,仍不可否認基建對于持續的經濟發展依然是重要的,但此一時彼一時,應與早期的做法有所不同,我們現在更多地需要立足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來考慮基建投資的重點和方向,為此需要遵循效率與財務雙重約束原則并且事前要做好充分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免造成中長期的拖累。[全文]
-
未來各國經濟水平可能完全取決于該國APP數量
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隨著雙邊市場的不斷演進,將會形成一個更加開放的巨大數字生態系統,平臺之間也將逐步構建有序的市場結構,實現共享繁榮,為中國進入發達國家行列打下堅實的基礎。[全文]
-
中國經濟需要重磅政策,給市場和老百姓交個底
我期待新一屆政府多算大賬,目標怎么確定?預算上準備要支出多少,估計能收入多少,缺口有多大,如何彌補缺口。給市場和老百姓交個底,這樣能夠給市場注入信心。[全文]
-
2023中國經濟怎么穩怎么進?聽三位經濟學家深度解析
明年經濟工作有哪些要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新提法、新表述傳遞出哪些重磅信號?[全文]
-
當中國經濟呈現“無熱點有重點”,關鍵是怎么“做重點”
這意味著中國幾乎占據了獨一無二的有利因素,應該更好地去調動、鼓勵、引導市場主體到重點領域發展。人多力量大,這比選擇少數大型國有企業來主導重點領域、把更多的錢投到少數企業的成功率更大、且風險更小。[全文]
-
疫情壓制即將過去,明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值得期待
我們應如何看待11月份經濟數據的波動?接下來,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將如何發力?擴大內需的關鍵是什么,我們面臨著哪些機遇和挑戰?[全文]
-
放開是經濟恢復的必要條件,但不充分
放開是經濟恢復的必要條件,但還不充分,還需要一系列配套跟上。對每一個微觀主體來講,放開之后,相當于一下子進入到另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中,“明年不見得一定會有一個‘V字型’反彈”。如何大幅降低放開以后可能帶來的新的不確定性,將是我們當下必須面對和解決的挑戰。[全文]
-
地方層層加碼背后,是治理現代化的考驗
“二十條”出來了,為什么地方還在加碼?各級地方政府官員心里很清楚,他們本來可以做得更少。為什么現在做得更多?[全文]
-
為什么中國經濟不會步日本的后塵
單看中國今天可以維持占GDP大約60%的貿易額這一點,它的崛起就值得世人尊重。對中國偷竊技術的指責一定是假設中國仍是一個封閉經濟,還停留在1978年之前的計劃經濟時代。[全文]
-
如何更好地利用資本,對未來30年中國經濟至關重要
中國經濟正從追趕階段進入后追趕或自主增長的階段,而資本富余成為這一階段最重要的稟賦條件。國家能否處理好政治活動與資本的關系,如何確保資本更好發揮識別企業家和創造價值的能力,從而更有效使用資本,成為自主增長階段成功的關鍵。[全文]
-
穩經濟要擴大有效投資,而不是各級政府一味上大項目
我認為中國經濟現在的下行壓力,很大程度上不是來自于公共投資不夠,而是我們的民間投資缺乏足夠的動力。這是由于政策變化過于頻繁,加上地方政府在執行中的偏誤,私人企業和民間投資者有一些預期上的轉弱而導致。 [全文]
-
中國真的在改變經濟發展方向嗎?
我們從來沒有把市場經濟跟政府或國家對立起來,這是不容易的。這些年來,我們是看到經濟發展中國家干預的多了一些,但這些干預是為了更好地規范市場經濟,也為了在經濟發展中更好地克服市場不能完全避免的東西,體現國家目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