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創新不必走美國老路,也可以學學日本和德國
我們有適合從0到1創新的地方,深圳、杭州、蘇州都有潛力成為世界的創新中心,但是絕大多數地方還是做從1到N的創新。即便整個世界都在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也還是要有人生產鋼鐵、輪船,這是我們的優勢,不應該丟掉。[全文]
-
制度沒變,為什么民企感受不到溫暖?
民營企業最后“理性”思考的結果,就是引進國有資本尋求政策保護。所以,現在的混合所有制是雙向的。一方面民營資本在進入國企,另一方面,民營企業也希望引入國營資本,戴上“紅帽子”,這值得深思。中國經濟要想發展,民營企業必須大力發展。我覺得這個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全文]
-
北大農村學生越來越少,教育如何促進階層流動?
當前社會的人如果不通過接受教育的途徑,基本不可能從一個階層上升到另一個階層。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支撐教育的資源都會影響下一代。這就需要社會和政府來為他們做一些事情。但是現在的政策沒有做到把教育資源公平分配,還是完全以成績為分配標準。[全文]
-
共同富裕離不開教育公平,城鄉差距亟需縮小
現在的北大學生中,父母雙方都是農民的比例已經非常低。我每次上大課時都要做個小調查,滿足上述條件的學生占比在1%~2%。當然,這限于我教學的班級,可能有標本偏差。然而在我上學的20世紀80年代,這一占比能達到1/3。[全文]
-
老百姓對疫情還有恐懼心理,政府要負起責任來
還是鼓勵大家堅持住,不要倒在黎明之前。相信2023年中國經濟一定會向好,做企業的不要在悲觀情緒中退卻了,要堅持到2023年春暖花開時。普通人當下最重要的事是做好疫情防護,順利渡過這第一波比較猛烈的疫情。[全文]
-
我為什么主張給老百姓發錢?
為什么政府更愿意去搞投資,而不是發錢給老百姓消費?我們換個角度思考,造高鐵最終目的是為了老百姓出行更方便,這其實就是一種公共用品消費的升級,那么發錢給老百姓直接消費為什么不行?[全文]
-
低端產業轉移到東南亞,但有一項不會
越南替代中國,這完全是一個神話,是不可能發生的。我今天剛看了一下數據,越南的出口量大概是3600億美元,中國2021年的出口量已經3.3萬億美元,進出口總額超過了6萬億美元。[全文]
-
中國經濟的韌性
事實上,中國非但沒有跟世界脫鉤,世界對中國的依賴度反而在增加。很多人擔心俄烏沖突帶來的影響,但我并沒有看到沖突對中國有多大影響。歐洲想要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只能多挖煤,但挖煤不可持續,因為氣候變化是歐洲最重要的一個議題,下一步必須多用太陽能、風能。設備從哪來?中國。[全文]
-
同意取消預售制,但有兩個條件
取消預售制不應該一蹴而就,更不能以國家的強力政策,比如說“三條紅線”來卡,而是應該給房地產企業和銀行一定的時間來適應,這個時間可能需要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銀行和房地產企業要配合起來才能做到。[全文]
-
下半年經濟,如何強勢反彈?
從去年下半年一直到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為什么快速放緩,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奧密克戎的影響,二是房地產行業的沖擊。如果下半年能在這兩方面有所行動,全年經濟增速達到5.5%的目標仍是可期的。[全文]
-
重啟國內消費,應該給低收入群體直接發現金
政府應該給低收入群體直接發現金,那些受到疫情影響、收入降低、失去了工作的人也可以直接發現金,這些錢限定用途,并且限定在一定時期內消費,這樣大家會很快把錢花掉,消費就能立即啟動起來。[全文]
-
“農村孩子上了差的大學,還要被學費再次懲罰”
我上大課的時候總要問,哪位同學的雙親都是農民?300人的大課,大概只有兩三個同學舉手。不僅如此,北大學費25年沒漲過,但三本大學學費有些高到8萬塊一年。誰在上三本?大多是農村孩子。這對農村家庭是一個雙重懲罰機制……[全文]
-
面對當前經濟形勢,我還是堅持給老百姓發數字現金的建議
我個人覺得,把著力點放在供給側這種思路要重新思考,因為我們整個全國的產能是過剩的,生產的東西沒人買,我們現在還想讓企業多生產,這是不可能的。需求投資上不去,出口貢獻是有限的,你還得靠國內需求,國內的消費。[全文]
-
為什么我主張十年義務教育?
公務員報考也不應該限制本科和研究生學歷,很多基層公務員的工作大專生完全能夠勝任。我認為職業教育改革不要去搞類似于普通教育這樣的平行體系,這樣反而固化了上升通道,降低了社會活力。[全文]
-
如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還得靠教育
社會流動性降低,恰恰說明了我們這些低收入家庭孩子獲得的教育機會,要比城里中產階級的少,而且我們老說“雞娃”,那都是中產階級的事兒。對于農村家庭來說,別提“雞娃”了,幾乎都是“放羊”。[全文]
-
中考分流太早了,建議推行十年義務教育
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上,十年義務教育可以這樣安排:小學五年,再實行中學一貫制,初中和高中合并成五年,上初中隨機分配學校,從根本上杜絕擇校。這樣,學生分布也較為均勻,好學生可以帶動后進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