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觀數據平穩,未來發展空間在哪里
中國已經建立了全國統一的消費市場,但是生產還是割裂的,由于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如果某個地方的環保標準比較寬松,使得產品的價格更便宜,從而占據了更多的市場,這會吸引更多地方放寬環保標準。[全文]
-
人民幣匯率跌破6.6,原因在哪里?
中國經常項目的下滑,是中國主動去杠桿、調結構、促轉型,在經常項目上的一種“映射”。但是考慮到經常項目是一個國家貨幣最堅實和最穩定的支撐,因此隨著中國經常項目的下滑,人民幣匯率自然出現貶值走勢,這是人民幣跟著經濟基本面走的自然邏輯。[全文]
-
中央封口地方三大“錢袋子”的底氣從何而來?
中央很清楚,僅靠財政一只手無法充分控制地方政府的財力,因為地方政府可以通過金融體系獲取資金,但背后透支的卻是中央的信用,不可任其發展。本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出國地稅機構合并,是繼“營改增”在稅種上中央上收財權之后,在征管體制上進一步上收財權。[全文]
-
銀行業有沒有“脫虛向實”?看這5張圖
如果說2017年銀行業的主旋律是“監管”和“瘦身”的話,那么站在2018年年初,銀行業已經有了一絲“再起航”的意味,只不過此時的銀行,已經擺脫了過去的同業嵌套模式和資金內部循環,更加注重支持實體。[全文]
-
黨管金融,辦法可多著呢
一般而言,監管的嚴格程度,與監管的顆粒度粗細息息相關。近期金融領域密集的監管新政,就是在不斷細化金融監管的顆粒度。而精細化管理的背后,是中央對金融領域的全面收權。這第一步,就是把金融領域洗一洗曬一曬,就像曬被子一樣,拿到陽光下拾掇拾掇,主要目的是清理過去的不當得利群體。[全文]
-
自2017年12月中下旬開始,人民幣又迎來一波比較迅速的升值,于是監管當局又一次旁敲側擊,給市場適當降溫。2018年,人民幣有較強的升值動力,未來,我們有可能會多次看到監管當局的降溫手段,當然現在會更加市場化。每一次降溫,都會提供較好的客盤結匯窗口機會。[全文]
-
人民幣外匯市場上的“昨日重現”
匯改之前的數年間,大量資金,既有實需資金,也有投機資金,借助境外低利率環境,在進行境外融資、境內回流的操作,享受境外利率低、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雙套利。筆者感覺,匯改之前的這種境外融資、境內回流的模式,近期似有重演的可能。[全文]
-
特朗普稅改已簽署通過,中國跟不跟?
單看狹義口徑的宏觀稅負,中國整體低于美國,但中國企業的稅負水平高于美國;而鏡子的另一面,是中國居民的稅負壓力明顯低于美國。遺憾的是,中國稅收結構中重企業、輕個人,重間接、輕直接的格局暫時不會有變化。[全文]
-
展望2018:結構分化的新時代,風口在哪里?
今年,結構分化是一個熱詞。過去主要是市場在講結構分化;但隨著前幾天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結構分化已經引起高層的高度關注,并成為未來宏觀調控的基礎,未來將是高層講、部位講、地方政府講。結構風化是一個新時代,也給我們帶來了新挑戰。[全文]
-
經濟工作會議前瞻:房產稅會來嗎
本次政治局會議的通稿中,所提出的首要任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就意味著,今年是宏觀調控的加碼階段,明年是宏觀調控的維持階段,繼續加碼的空間不大,但是也不會放松。[全文]
-
為窮人吶喊賺面子,給富人減稅賺里子,特朗普稅改666
企業稅收體系非常復雜,因為牽扯到地方政府的各種減免、返還等等,網上流傳的一些企業國際稅負的比較圖,一般而言都不準確。而且企業經營還有其他重要的考慮因素,包括勞工政策、環保政策等等,這兩方面美國并不友好。[全文]
-
淡化GDP目標后,中國如何“二次創業”
淡化GDP增速目標是需要極大的政治勇氣的,如果把中國看成一個大公司,淡化GDP增速目標,有點像公司KPI考核體系中年度收入考核不再占大頭。這在初創公司中很常見,可以看出,中國淡化GDP增速目標,有點站在新起點開始二次創業的意味。[全文]
-
十九大后馬上整頓金融,是什么信號?
十九大之后,整個財政金融領域的整頓速度明顯加快。這個節奏略微有點奇怪,因為十九大是黨的大會,而政府換屆要等到明年兩會。對于即將換屆的一屆政府,連續出臺力度較大的監管新政的動作耐人尋味。[全文]
-
終于明確了!金融小集體要服務國家大戰略
金融門檻較高,外人往往難以插足,因此金融體系往往喜歡自己玩。以美國次貸危機為例,多年之后,大部分人還是不理解危機是如何發生的,又是如何被救助的。但這種金融小集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不允許存在。[全文]
-
政府獨撐經濟增長大局 是喜是憂?
昨天統計局公布了上半年中國經濟年報,如何解讀中國經濟上半年一系列數據?觀察者網兩位作者從不同角度解讀,但卻殊路同歸。徐高認為上半年,政府投資獨撐經濟大局是最大特點,萬釗認為,正因為此,中國經濟得以落而不破,他說,中國已經默默地將西方的“QE”和財政刺激結合起來,這是一個一箭雙雕的策略。[全文]
-
權威人士的經濟L型,究竟怎么理解
雖然權威人士代表了中國經濟決策最權威的聲音,但是權威并不是先知,中國目前所經歷的增速換擋期,是改革開放以來從未經歷過的情況,因此不可能有人能夠事先知道完美的應對方案,決策層也不例外,因此權威人士表態的變化的背后,反映的是經濟政策在不斷的試錯和糾偏。[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