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俄就是“站隊”?西方這種邏輯毫無道理
中俄關系與烏克蘭危機沒有關聯。有沒有烏克蘭危機,中俄領導人都會保持正常交往和互訪。西方不少領導人都在烏克蘭危機期間訪問過俄羅斯,認為中國領導人訪問俄羅斯就是“站隊”的邏輯,毫無道理。[全文]
-
2023年,大國博弈“持久戰”繼續深化
百年變局的大幕持續拉開。世界各地發生諸多或激烈、或殘酷、或積極的重要事件,都能在國際政治、經濟、觀念層面持續演進的重大變局中獲得投射。近一二十年來西方作為火車頭的動力消逝,歐美國家的重要性進一步下降,世界各國在發展道路、經濟政策方面持續“去西方化”。[全文]
-
與50多國記者爭辯:中國想構建怎樣的世界
“債務問題是否會對整個項目推進的質量造成影響?如何提高債務透明度?”“好像東部非洲受到特別的關注,非洲其他地區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有什么樣的位置?”"我們也發現實際沒有太多進展。你們怎么給我們提供支持?"……[全文]
-
中國智庫需要什么樣的斗爭性?
中國媒體與互聯網中出現的美國批判常常充滿“火藥味”,但“火藥味”未必就是“斗爭性”,反而不會引起足夠的美譽度。[全文]
-
破除三大“神話”,中國學界如何平視美國智庫?
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就公開承認,他們的目的不是學術研究而是為了宣傳。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則干脆把他們的學者稱為“發言人”。這些美式“宣傳”“發言”經?!罢Z不驚人死不休”,一旦被中國官方批駁或制裁,反而在美國各界博得大名。 [全文]
-
美國精英別老用“陰謀論”看中國
如果我可以和拜登總統聊一聊的話,我會說不要碰臺灣。在臺灣問題上,拜登不斷地挑釁中國,提及臺灣的次數比之前的總統都要多,這傷了中國民眾的心。[全文]
-
普京警告未來10年“最危險”,深意何在?
未來十年,普京警告“最危險”。二十大報告中的說法是“世界進入到新的動蕩變革期”。在拜登政府首次推出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上,接下來的十年將是決定國際秩序最為關鍵的十年,也是中美博弈的關鍵時期。三個大國關于“10年”的時間戰略判斷是有道理的。[全文]
-
俄羅斯想要解決問題,應該把中國視為范例
我們沒有能力用和平方式改變或重組俄羅斯、沒有能力用和平手段來達成與烏克蘭和西方的和解。我們現在正等待西方因能源問題而崩潰或妥協。他們試圖從能源短缺的危機中走出來,這也迫使我們從其他的維度去解決問題。為此,我們應該把中國作為觀察對象和范例。[全文]
-
后疫情時代,俄羅斯人也需要“重新發現中國”
在中國,幾乎看不到俄羅斯現代電影、音樂、小說、藝術。同樣,在俄羅斯,除了漢語教學,中國的電影、音樂、小說、藝術也幾乎看不到。中國人需要“重新發現俄羅斯”,俄羅斯人也需要“重新發現中國”。 [全文]
-
走訪近20個俄羅斯城市,親身感受西方制裁帶來的改變
他告訴筆者,最好能像中國那樣既能對外博弈、捍衛自身利益,又能化解沖突、推動全球合作,這都是非常值得俄羅斯決策者學習的。[全文]
-
“世紀工程”大橋被炸前,我去了一趟克里米亞
從現場視頻看,損毀橋距不算長,修復難度還不算高,事實上不到24小時就恢復通車了。但我的克里米亞向導吉瑪已抑制不住憤怒,第一時間就回復說,這是烏克蘭對俄羅斯的正面進攻,不是一起偶然事件。[全文]
-
“反普京力量集結”?說說我在俄羅斯感受到的氣氛
俄羅斯外交部是我親歷過的最容易進的大國外交部。常識告訴我,至少是莫斯科處在“外緊內松”的狀態,就像一個體育選手在高強度地比賽,很緊張,但肌肉、內心是放松的,這恰恰是比較好的競技狀況。[全文]
-
“遠東”崛起是真實的,給中俄發展提兩點建議
在外界一些看來,俄羅斯開發遠東地區的誠意并不足夠,不少承諾與規劃并沒有完全落實。欣慰的是,2022年6月,黑龍江大橋總算開通了。盡管是遲來的禮物,但讓人對未來充滿著更多期待。[全文]
-
中國發展還有戰略機遇期嗎?
以筆者在過去十多年對近百國的長期追蹤與對外交流的經驗看,必須自信地講,美國對華的動作與叫囂,多數還是“雷聲大、雨點小”或是堂吉訶德式的政客表演,不可能阻擋中國的長期發展。[全文]
-
中國學者《紐約時報》刊文:中國人為何不再仰視美國?
我有時會對自己國家的政策有疑惑,也能感知到中國政府的政策在受批判中不斷調適。但美國人必須明白,美國的行為很難再為中國樹立一個好榜樣。[全文]
-
當前的反制“性價比”最高,好戲還在后頭
不出意外,佩洛西及其一行人等一定會受到中方制裁。島外六個方向的大陸軍事演習,會讓“臺獨”分子的內心長期驚恐。接下來還會有更多打疼民進黨當局的政策,讓臺灣民眾深切感受到陪著民進黨胡鬧得不償失。[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