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部和群眾對基層工作的認知,有極大差異
干部覺得自己很忙,群眾不理解;群眾覺得自己總見不著干部,干部在尸位素餐。[全文]
-
與其爭論尋釁滋事罪,不如關心為何法律很難在基層有效執行
吉林浮橋案的當事人其實在多年內不斷違法,有關部門也一直在處罰治理,但最終都無法解決,所以演變到這個地步,其核心問題是法律和法律的實踐存在無法觸及的層面,沒有辦法有效規制基層的灰色利益及其違法行為。[全文]
-
第一書記、指導員、工作隊…五花八門的領導都來了,還要村干部干嘛呢?
關鍵是,這些駐村干部,他們還是照拿工資,而他們單位往往也是人員緊張。就筆者的調研情況看,除了極少數機關事業單位可以人員相對寬松,就沒有哪個單位不覺得人員緊張的。幾乎所有單位領導都抱怨,實在是派不出人去駐村了。[全文]
-
我們的干部“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太久了嗎?
我們現在的很多治理活動都變成政府科層體系內部的活動,這樣哪怕基層干部再了解情況,也只在科層體系內部進行循環,不可能有效的反饋給群眾。[全文]
-
無事找事、政治恐嚇、技術霸權……當前基層治理十大怪現象
“精準治理”這個毒,必須拔掉。輔助精準的技術和制度設計,最好都廢除,回歸到群眾工作的本質就行了。上級還是少用各種系統,慎用衛星圖斑,讓駐村工作隊早點回自己單位上班。[全文]
-
又在折騰基層!逼村干部種田,逼群眾砍茶樹,深山老林開荒喂野豬…
人們講政治的結果是機械執行上級命令,但浪費了行政資源,脫離了群眾,失去了民心,這個賬得好好算算。有關部門還是不要太依賴于技術了。技術用好了,是提高效率;用壞了,就是制造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全文]
-
許多男性青年正面臨終生單身的問題……
這些鄉村地區男性單身青年仍有較強的結婚動力。對他們來說,若父代無法有效支持,便很可能無法締結婚姻;哪怕締結了婚姻,在城市安家了,也可能因為生活無法維系而出現婚姻解體。[全文]
-
高啟強,原型在這
筆者在某城郊村調查時,有個在當地長期經營的房地產企業,已經駐扎了十年之久。該村早就列入了開發規劃,但因政策變動,遲遲不得開始。該企業為了獲得先機,就提前組建了一個項目組,駐扎在該村,幫村民交社保,甚至連村委會的開支也由公司承擔。 [全文]
-
這個小品很解氣,但誤解基層了
基層在實際工作中已經背鍋了,他們在輿論敘事中還背鍋,這不正常。反官僚主義主要是反“官僚”,但靶子不打“領導”,卻打向了“下屬”,實在悲哀。[全文]
-
農村醫療體系面臨“雙重夾擊”,如何應對返鄉潮?
一方面縣級醫療資源本來就很有限,另一方面,像以前指望外部支援也不太可能,所以農村醫療體系可能面臨“雙重夾擊”,社會面感染人數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多。[全文]
-
“你生了五個子女,老了還是一個人在家,有什么用?”
這話挺傷人。母親語拙,道理卻明白,忙說“誰家不是這樣呢?子女要工作,能怎么辦?”然后,舉了身邊的一大堆例子,說明老人獨居的普遍性。她倒不是要為自己辯解,證明自己并不凄慘,而是要為她的子女辯解,說明她的子女足夠孝順。[全文]
-
被誤讀的供銷社,一直在默默做著這件事
我們還要注意到供銷社的作用比大型國企更大,因為它是一個商品流通體系,本身就具有行政職能,行政職能要通過這個體系中的市場行為來實現。我們在平時感受不到它的重要性,但在特殊時期,它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就能發揮出特殊作用。[全文]
-
唐山“打人事件”背后:一個更為隱蔽的黑社會江湖
對于黑社會而言,與一些擁有“社會控制力”的地方官員形成特殊利益與權力聯盟,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旎煲坏碛胸敻?,并壟斷地方特定行業或產業,便搖身變為成功商人。而以商人身份與基層政權形成結構性關系,則是黑社會老大成為地方勢力的最后一步,這無疑威脅著國家治理和社會安全。[全文]
-
唐山打人事件,我們真正要關心的是什么?
這起暴力事件之所以惡劣,并不是性別暴力,而是施暴者在光天化日之下公開恃強凌弱——性別差異只是“強弱”的自然表現而已。類似案件中的施暴者,并不特別針對女性,而是針對所有的“弱者”(包括男性)。[全文]
-
縣鄉治理中重視“人治”,并沒有過時
站在國家的角度,“縣官不如現管”當然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它意味著正式權力很可能被非正式權力所歪曲、架空,國家治理的統一性和有效性都無法實現。時至今日,“縣官不如現管”仍然是一個有待解釋的國家治理命題。[全文]
-
退出國際排名,事出有因
一些辦學資源匱乏的大學,反而能夠把學校辦得有聲有色;但一些靠錢砸出來的新興大學,表面上排名很高,將很多人主觀上認為的杰出大學甩得遠遠的,這到底“科不科學”?[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