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追求“最優”解?往往效果不如“次優”
所謂“理論最優”的政策安排不一定總是存在。制定改革政策的關鍵不是找到“理論最優解”,而是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思路,選擇利大于弊的政策組合。同時也要意識到,成本效益關系可能會動態轉變,因此改革政策也要與時俱進。[全文]
-
經濟面臨重大轉型,如何用金融創新超越“中國奇跡”?
有的專家對中國經濟非常樂觀,有的人則很悲觀,簡單地說,看增長速度的往往樂觀,看結構失衡的往往悲觀。事實上,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或者可以說,它們描述的可能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面。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了這個現象?[全文]
-
金融改革如何支持經濟“穩中求進”
如果我們還不能很好地服務中小微企業,那我們的創新、就業會有問題,可持續增長也會遇到很大的挑戰。所以金融創新根本目的是要支持經濟創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支持創新型的中小企業推動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全文]
-
“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的舊平衡難以為繼
即使疫情結束,我們還要面對經濟反彈之后的貨幣超發問題。美聯儲、歐洲央行將來會不會快速地退出現在的量化寬松政策?歐美央行一旦回歸貨幣政策的正?;?,往往會導致大量資本回流。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會面臨新的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壓力。對此情形,我們也需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全文]
-
數字人民幣小步快跑,短期內避免商業銀行大量脫媒
央行數字貨幣對普通人的生活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國家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會有怎樣的助力?與去年下半年開始加速推進的臉書“天秤幣”是否有競爭關系?對當前人民幣國際化、反對美元“囂張霸權”的博弈是否有利?[全文]
-
關稅很可怕,但不確定性更要命
對全世界來說,大家都要考慮:世界下一步該怎么辦?沒有美國當然也可以過日子,但它畢竟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更要命的是,它說要退,但也并不完全離開。怎樣修補甚至構建新的世界經濟秩序?這些本來不存在的問題,現在突然變成了非常大的問題。[全文]
-
供給側改革,金融創新有多重要
把供給側改革放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個框架里來理解,任務非常清楚,就是促進新舊產業的快速、順利更替。一方面,政府要保障已經失去競爭力的產業和企業平穩退出,所以“去產能、去杠桿和去庫存”的任務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支持新的有競爭力的產業和企業迅速形成并發展,“補短板和降成本”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的政策步驟。[全文]
-
陳平教授朋友圈為當前中國經濟癥狀吵起來了
近期經濟學家王建和黃益平的兩篇文章,在陳平的學友圈引發爭議。兩篇文章對中國經濟當前為什么下滑給出了不同的解釋,黃益平認為這是結構轉型的陣痛期的必然,王建則認為是目前我們對中國發展階段認識存在誤區。陳平教授即將針對上述兩位學者的文章做出長篇評論,敬請關注。[全文]
-
黃益平:中國經濟“硬著陸”擔憂言過其實
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不同之處在于中國的家庭、銀行、中央政府和外貿行業有著相對健康的資產負債表。中國不會經歷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那樣的事件,因為中國有著巨大的經常項目盈余、龐大的外匯儲備和被低估的貨幣。[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