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疫情時代,大公司也許會有“中國+1”戰略
新冠疫情將對全世界造成怎樣的影響呢?《福布斯》雜志亞洲版的五位經濟評論員最近與我分享了他們在這一問題上的看法。雖然五位評論員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但他們的觀點之間并非毫無聯系。如果綜合在一起,會意外地發現,他們對后疫情時代的預期是十分積極的。 [全文]
-
企業沒做好,別怪產業糟糕
經濟軟著陸過程中,一些產業政策、學者、媒體不斷唱衰制造業、唱衰勞動密集型產業,鼓吹發展高端科技,做金融服務業,很多企業家開始看不起自己的產業,謀劃轉產、多元化,放棄了企業歷經二三十年才積累起來的經驗教訓、人才資源等核心競爭力,資金配置也隨之變化,結果市場一有風吹草動企業自然苦不堪言。[全文]
-
樊綱:中國戶籍與土地制度阻礙城市化進程
城市貧民窟在中國出現的原因不是戶口制度,那又會是什么呢?我認為城市嚴重貧困的最重要因素,是中國農村地區的獨特土地制度。[全文]
-
樊綱:不要一天到晚唱衰制造業
過去片面強調金融等高端服務產業的高收益,相比之下好像實業掙錢少,結果很多企業轉型變成了轉產。[全文]
-
匯率在貿易平衡中只扮演次要角色
當今這種國際不平衡的根本原因都可在雙方的國內經濟結構問題中找到,而匯率在重新平衡的過程中只扮演了次要角色。[全文]
-
樊綱:我國農業的根本出路
中國農業問題以及農村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工業化”,即農村人口就業的非農產業化,或稱“農民的非農產業化”,也就是多數以至絕大多數農民(80%以上)最終都能在非農產業(工業、服務業等等)中獲得穩定的就業。[全文]
-
樊綱:作為制度的文化
習慣與傳統的東西,并非總是變革的對象,任何已有的文化都有其積極的成分,任何新的制度只有與一定的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在一個社會中真正建立起來。但是,在制度變遷的過程中,我們的確需要更多地注意到傳統或習慣所起的阻礙作用。[全文]
-
當前主要問題在于市場化改革不夠深入
我國現在很多問題的根源不是因為進行了市場化改革,而是市場化改革不夠深入。比如社保和醫療,都是因為最初既要照顧既得利益又要推進改革,結果將應該由市場做的事和由公共機構做的事混在一起,造成在過渡過程當中不倫不類的“雜種”體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