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眼世界,只有中國可以辦進博會這樣的展會”
這幾屆進博會辦下來已經證明,它越來越成為很多國家在全球展示最新產品的一個窗口,很多最新的裝備和科技成果在進博會上的亮相就是它的全球首次展出。這是世界各國重視在中國推銷自己的產品、重視中國市場的表現。[全文]
-
隨著中國崛起,美國向外轉嫁危機變得越來越難
經過這次驚濤駭浪,他們很多人可能終于會認識到我們這個節目中多次講過的一個觀點: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人民幣是世界上最靠譜的貨幣,背后是我們整個社會主義國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充沛的戰略資源,以及黨領導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和與時俱進的監管體系。[全文]
-
不被“卡脖子”,中國必須打造自己的產業鏈
這一次西方發明了“萎脹”這個詞語,意味著未來的形勢可能很嚴峻,造成的影響可能會超過上次的十多年“滯脹”。[全文]
-
財政壓力制約地方政府持續刺激消費,中央可擔更大責任
如果繼續讓地方政府承擔刺激消費的任務,未來地方財政會撐不住。因此,根據疫情狀況,中央政府應承擔更大的責任,使用更多的轉移支付,為地方政府排憂解難。中央政府信譽很好,可以輕易在市場上融資,而且對資本市場來說,多發債也是給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全文]
-
明清“閉關鎖國”?警惕落入西方殖民主義話語陷阱
英國之所以派馬戛爾尼來華,主要就是為了探查中國的情況,從而判斷是否能攻打中國。所謂“馬戛爾尼來訪是為了通商,清朝閉關鎖國不同意通商,所以英國只能用大炮打開中國的大門”無非是英國在鴉片戰爭之后采用的宣傳口徑,英國真正的目標并非通商,而是掠奪。[全文]
-
中國具有重新定義現代化的能力
“現代化”為什么等同于“美國化”?美國試圖從意識形態層面穩固其他國家的信任感,但我們應該發現意識形態的滲透有其虛假之處。他們認為美國建立在文化、制度發達的基礎上,實際并非如此。美國的發達是靠掠奪和剝削推進的。他們憑借快速工業化的優勢將各種人才和資源“搶奪”了過去。[全文]
-
美聯儲加息,是否會沖擊全球金融穩定?
中國做了一個計算,對華關稅里,中國承擔的部分只有8%,92%都直接或間接地轉移給美國普通的消費者,而且中國的貿易順差在增長,中國并不會讓步。理論上把這些關稅去掉,美國可以減掉20%-25%的成本,會對壓低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產生作用。[全文]
-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什么在此時提出?
在政府和市場博弈的過程,企業和市場行為者總是想鉆空子,因為鉆空子可以獲得超額收益,但政府就要不斷補漏洞。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修正案?因為政府會根據市場的發展不停地去補漏洞,使得市場長期健康發展。[全文]
-
想在世界產業鏈中扮演重要角色,就不會想要離開中國
市場未來發展的方向是越開放,合作越緊密,雙方的利益才有更好的保障?,F在,美國叫囂跟中國脫鉤,但中美的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脫鉤也不現實。中國鼓勵越來越多外企和外資進入中國市場,打造產業鏈,共同參與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循環。[全文]
-
穩定不是什么都不做,也不是懼怕外媒“中國風險論”
外媒不斷渲染“中國風險論”,背后有其投資目的。曾經在中國金融市場吃過虧的人拼命詆毀中國經濟,編造各種各樣的故事,試圖煽動資本離開中國市場,報復中國一把。索羅斯就曾說,我對打敗中國的興趣,超過關心美國國家利益。[全文]
-
如何抵御“輸入型通脹”?人民幣可適當升值
中國得學學這個底氣,人民幣越升值,進口的原材料越便宜,就越能抵御“輸入型通脹”。我覺得不要低估中國的出口企業,它們還是挺厲害的,在國際市場上非常有競爭力。[全文]
-
中國加入CPTPP最大的絆腳石可能不是日澳,而是加墨
日本和澳大利亞都有愿意中國加入的因素,下一步談判的難點不在日澳,而是太平洋對面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加拿大和墨西哥會基于《美墨加協定》中的“毒丸條款”而被迫站隊,所以無形中就把美國牽扯進來了。 [全文]
-
為了資本放棄共同富裕,這在我們國家是不可能的
資本的邏輯是盈利,但我們要建設小康社會,要讓大家共同發展、共同富裕,讓我們為了資本而放棄自己的目標是不可能的。我覺得在這點上,中國有足夠的能力,我們總結出了一些與資本進行周旋的經驗。[全文]
-
印度“傳染”東南亞,或對全球產業鏈造成更大影響?
中國農業部門以前非常擔心東南亞熱帶水果進入中國會沖擊中國水果市場。沒想到其他國家也喜歡上了中國的溫帶水果,中國蘋果出口猛增?,F在這些國家疫情泛濫,整個蘋果供應鏈中斷,我們蘋果出口只能轉銷國內,才會出現如今的價格下滑。[全文]
-
抗擊新冠成績單背后,是制造業的賽跑
40年前,美國的新自由主義思潮興起時,輿論認為美國應該占領經濟的高地,占領那些工業設計領域,把后面加工制造的環節讓給其他國家去做。結果,社會風氣認為制造業都是些不體面的工作,人們都要去尋找賺錢更多,工作條件更舒適的工作。多少年過來,美國已經找不到適合于制造業發展的人力資源了[全文]
-
防范平臺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要做這三個區分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是充分展現中國政府與社會的能力的一年。2021年“十四五”規劃的開局即將上馬,經濟增長迎接新動力。對于金融領域的關鍵管控依然必要;對于平臺,應該理解其“自然壟斷”的特性,但要防止市場絕對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全文]